这个问题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曾让一众美国专家为之“崩溃”。
苏联少先队小朋友送给美国驻苏大使馆的礼物
故事发生在1943年,当时的苏联送给了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一枚精致的木质美国国徽,美国安全技术人员在对该枚国徽进行安全检查后并未发现异常,于是这枚国徽便被当时的美国驻苏联大使悬挂在了自己的办公室内,而且这一挂就是8年。直到8年后美国侦察机被苏联击落,美国才觉察到问题可能是出在了“自己内部”。通过一系列无线电侦测手段的尝试,最终美国人发现原来窃听器被安在了8年前苏联送给美国大使馆的那枚国徽之内。
还是咱们古人有智慧,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
那为何小小的一枚窃听器,在美国用了8年都没有被发现呢?
究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这枚窃听器所使用技术在当时过于先进,而且违背当时人们对无线电技术及其应用的正常理解——“无线电设备竟然可以不用电”。
窃听器未使用外部电源和任何电池设备
这枚被称做“金唇”的窃听器其实还是利用了磁场与电场转换的原理来进行工作的。
“知人知面不知心”
我们现在把这种技术称为RFID(射频识别也译为无线识别),最常见的应用就是汽车ETC和我们常见的门禁卡、公交卡、饭卡之类的识别卡片。
公交卡类设备属于被动式无线电读写设备
这类设备自身并非不需要外部电源,而是通过另一端的设备加电产生电磁场,当产生的电磁场接触到卡内的线圈时,卡内线圈会根据电生磁、磁生电的原理产生自身的电场和磁场,从而将本端信息发射至读取端。从而“被动”地实现了信息的实时交互(读写更新卡内信息)。
射频识别标签外侧为感应线圈,下部为天线和核心芯片
而当时的窃听器原理要相对简单一些,它不需要存储和读写之类相对复杂的功能。只要当使馆外监听人员使用特定无线电频率对窃听器方向进行照射,隐藏在美国国徽内的设备就会产生相应的电磁场,其自身便可通过内置麦克风及天线对使馆内的声音信号进行收集、放大并通过天线发射出去。
窃听器工作原理图
虽然随着高科技技术与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这类无线电技术在我们现在看来原理很简单应用很普及,但以上世纪50年代作为背景,这种被动的无线电技术的应用已经算是打破常理敢为人先了。无线电应用技术的发展成果往往被最先应用于国防科技及国家安全领域,虽然我国在航天科工、5G通信等领域的无线电应用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放眼世界,历史使命赋予我们的新的长征之路才刚刚启程。